

作为经济上可与北京比肩的“兄弟”,天津市委常委,滨海新区区委书记、区长宗国英表示,天津的定位在于与北京“错位融合、优势互补”。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、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不约而同地谈道,产业一体化、合理分工和融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。
习近平总书记提出,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“一亩三分地”的思维定式。
而目前的京津冀,有的是沃土,有的是贫地,无论是经济、交通、产业,还是基础设施、民生保障,都与协同发展的要求存在着一些不合拍的地方。
如何破解难题?
11月26日,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,来自三省市的领导同台对话。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,北京要“自觉主动地瘦身健体”;天津市委常委,滨海新区区委书记、区长宗国英指出,天津的发展机遇在于“错位融合、优势互补”;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最实在,他说,“需要河北扮演什么角色,我们就演好什么角色”。
三省市“各就各位”,根据自然资源、区位条件、经济基础、市场导向,谋划和营造具有本地特色、与相邻区域互补共融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类型,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破题之策。
“经济断崖”:
河北每平方公里年产出不足北京1/10
天津白领李盼冬的老家在河北邯郸,每次回老家的交通问题都让她颇为纠结:“K字头”火车直达,需要七八个小时;高铁快,但天津到邯郸没通高铁,只能先到北京,在北京南站坐地铁到西站,再坐高铁到邯郸,“大包小包地奔波”,4小时到家。